3zscW7VencE qinzi.huanqiu.comarticle樊登:用孩子讨厌的方式逼他,就会毁掉一个孩子!/ebggoaf45/ebgmi0d9i/ebi37o15e疫情期间,孩子们持续在家网课近2个月。孩子和家长直呼太难了,甚至有的家长和孩子双双到了网课疲惫期。前阵子,微博上一位妈妈因为10岁左右的女儿上网课时不认真听课,不按时做作业,一气之下带女儿跳海的新闻,让人看了一阵揪心。这样类似的情况,屡屡可见。还有一个妈妈因孩子上网课后不写作业,气得骑坐在窗台上,一条腿伸出窗外,目视远方,沉默不语,想跳楼,而且这件事还上了热搜。在督促孩子上网课、写作业的日子里,很多家庭并没有母慈子孝,而是轮番上演着鸡飞狗跳的亲子大戏。面对孩子,很多家长精疲力尽,甚至束手无策,只能以死相逼......今天《教育》邀请到了已影响超过3000万家长,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帮助很多妈妈缓解了育儿焦虑的大咖。他曾是央视主持人,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读书会,2018年正式更名为“樊登读书”,至今已影响超过3000万用户。著有《读懂孩子的心》、《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读懂一本书》等畅销作品,同时作为一个父亲,他也在不断分享自己独到教育心得与体会,他就是——樊登。我们先一起听听他是怎么看亲子教育的。面对育儿路上的焦虑,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家长?有没有一种爱,可以不给孩子那么大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我们今天就把家长们的育儿困惑都提给了他。紧“盯”和逼迫下,孩子和父母受伤很深从3月以来,很多家长就陷入了孩子上网课的发愁焦虑中,有的家长还使出了各种奇招。还记得那个东北老爸用噪音催儿子学习,一周后,男孩剪断了音响电源线。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吗?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的问题行为,通常是在向父母表达什么,是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某些感受。”孩子的反抗是想告诉老爸,“别这样紧盯我”。家长用孩子讨厌的行为逼他学习,换来的不是孩子学习的愿景,而是孩子蓄谋已久的抵抗。樊登老师对此跟我们分享了他的态度:我非常理解那些在痛苦中挣扎的家长,有的家长,在孩子刚上一年级就开始紧张,从一年级开始盯作业。因为只要不盯,孩子就开始放松。在家长的“盯”和逼迫中,孩子得到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我是一个需要被盯的人,没有人盯我,我写不了作业”。那从此孩子就离自律,自主学习越来越远了,所以我的做法是不盯着孩子写作业。在我的家庭中,大人有大人的工作,孩子有孩子的“工作”,每个家庭成员完成某些工作任务的时候,都需要有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比如,写作业就是孩子的工作内容之一。他必须要独立完成这个内容,将来才能独立的做好时间管理、也能够处理“工作”中的困难、并通过独立的完成作业来观察和把握自己的作业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恰到好处的自我调整。从嘟嘟刚开始写作业起,我们就没有盯过他。我和孩子的妈妈都明白,孩子写作业如果非需要盯着才能完成,那么,我们需要盯的可不是某一年某一个月,那可能是漫长的从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家长要以“伙伴”的身份,去帮助孩子,去帮他们做学习计划,在孩子求助父母解答难题时,我们给出及时的帮助,真的不用在一旁24小时紧盯。而盯着写作业,对于孩子来说,那可不叫陪伴,那叫“监视”。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用他讨厌的方式逼迫他。激发孩子的主动性,才是教养之道。找到并建立一个孩子内在动力的三根支柱樊登也曾听过很多家长吐槽:孩子一写作业家里就鸡飞狗跳,一写作业就生气,而且是一股莫名的怒火就从后脑勺冒上来,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家长的怒火。“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莫名其妙这件事。所有莫名其妙的行为,背后一定是潜意识在起作用。”我们想想看,一个孩子不会做一道数学题,孩子说2加2等于5,这值得生气吗?这是只有小孩才会犯的错,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很萌的事。而大人的问题是,如果别人家的孩子做错了这题,我们就觉得好萌啊,好可爱,但自己家孩子做错了这题,那就太生气了!怎么能这个题还错……家长心里是有双标的,我问过家长,你生气,你发脾气,你骂他,对他学这道应用题有帮助吗?家长其实很清楚,没帮助。大喊大叫对于孩子写作业没有任何帮助,但是,很多父母就是忍不住大喊大叫。樊登认为原因有一个:因为家长在小时候,因为写作业这件事情,自己曾经受过打击和委屈,这种莫名其妙的愤怒叫作投射。大人把自己当年所受的痛苦和压力,埋在心里多年。此刻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投射在了自己孩子身上,觉得自己曾经为这件事所遭受过这样的屈辱,今天我可不能再承受了,所以就忍不住吼孩子。很多妈妈在骂孩子的时候,最常说的话就是“妈妈有没有跟你说过,妈妈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相信爸爸妈妈们对这句话很熟悉吧,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这事不怪我,这事怪你”。这是我们大人在跟孩子分清责任。和一个七八岁的自己亲生的小孩分责任有什么好处?只是证明你在发飙的那一刻,你也回归到了一个七八岁小孩的状态,这就是投射的作用。因为曾经的亲子关系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价值观、体内的激素水平,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樊登在《陪孩子终身成长》这本新书里,建议家长们要在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中,建立起亲子教育的三根支柱:第一,无条件的爱不能威胁孩子,不能和孩子交换,要培养孩子的归属感。当然无条件的爱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是不负责任的家长。而是不论我们做什么都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背后的动机是爱,并且以爱的方式来爱,很多家长心里是爱,嘴上说的话全是负面和消极的,这就远离了无条件的爱的原则。第二,价值感肯定、欣赏和鼓励孩子,赋予孩子自信心,并产生价值感。第三,培养终身成长的心态成长心态是所有美德背后的美,如果父母不想成为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破解之道就是成为终身学习者。找到它,让孩子成为了一个为自己负责的人。他会自己迭代,他会自己往前跑。家长想管理孩子玩手机,做到这一点比骂管用不得不说,手机问题确实困扰着很多家长。近日,家住宿迁的盛先生,去银行办理业务,发现原本存有40万的银行卡只剩两毛钱。这40万,是家里面卖房之后唯一的存款。花掉这40万卖房款的,不是别人,正是每日待在他们身边的孙子小北。近年来,像小北这样,玩手机花光家里存款的这种案例屡见不鲜:安徽12岁女孩,用妈妈的手机半个月内给主播打赏、游戏充值12万元。河北12岁男孩,借着上网课的名义,偷偷给主播打赏了近5万元。河南10岁男孩,用父亲的丧葬费给主播打赏了5万元.......孩子玩手机玩过火这样的事,也许你会说你很幸运,这事你没遇到,但这些事件就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也许下一刻就发生在你家。孩子玩手机,家长们没少操心,说教、放狠招都用了…...如果有一件事,你自己都做不到,千万别使尽办法让孩子做到,否则就是亲手毁了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的父母一在家,自己就拿着手机在玩,孩子看到家长看的津津有味,自然也对手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有个小学生曾在作文里这样控诉爸爸:你已经快不是我爸了,你快是手机的爸爸了!对此樊登跟我们分享了他自己和儿子嘟嘟是怎么管理手机的:我对儿子玩手机的问题,处理的方法是大人先进行自我管理。首先,在我的家庭中,有一种浓厚的阅读的兴趣,当阅读的兴趣有了之后,孩子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手机游戏轻易拿不走的快乐,因为阅读给孩子带来的价值感和满足感是很棒的。然后,我会引导嘟嘟自己做一个看手机的时间管理。我们两个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商量一个每周或者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嘟嘟说了一个时间,我觉得可以,没问题,然后就让他进行一个自我的管理。最后,我会将玩手机的危害和嘟嘟进行一个平等的讨论。我问嘟嘟是否知道我不希望他总玩手机的原因是什么,嘟嘟当时想了一下,回答我“怕总玩手机,对视力不好”,我接着为他补充,告诉他——爸爸担心你玩手机更大的危害是形成习惯也就是上瘾。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控力,这样的人再去做什么事都有很大的困难。让孩子意识到玩手机的真正危害,并让他始终得到尊重非常关键。在孩子得到尊重的前提下,家长引导和信任孩子进行自控,这样三管齐下,对孩子玩手机的情况会形成好的作用。《少有人走的路》中写到:“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有做决定的权利。”我们要关心尊重孩子,让他收到你重视的态度,并做到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是一切向好的前提。孩子做错事,讲道理没用,怎么说孩子听还记得这个小男孩吗?2019年12月凌晨三点半,只有几度气温的上海火车站广场,一个10岁男孩孤零零地拿着饭碗跪在地上乞讨,穿着一件薄薄的夹克。因为小男孩总不写作业,爸爸多次接到老师投诉后,感觉怎么说孩子都不听,气急攻心,半夜拿给男孩一个碗,带他到火车站,罚他独自要饭,天亮后再接他。很多家长经常以“爱”之名,“为你好”管教孩子,甚至对孩子肆无忌惮地喷射垃圾情绪,而这种“爱”,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是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面对孩子犯错时,樊登是这样建议家长的:我们要知道,无论我们掌握了多少教育理念和方法,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当然有犯错和试错的时候,但不论孩子犯了什么错误,重要的是,我们在制止和引导的过程中,绝不能以破坏亲子关系为代价。我们要更多地是在孩子做正确的事的时候鼓励孩子,这样能够强化他的正面行为,而不是做错事的时候一味批评。要宽容对待孩子犯下的错误。况且有的错误,也许根本不是错误,比如有的内向孩子和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场合,表现得不够热情,比如有的孩子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突然大哭,有的家长就会很火大,觉得孩子犯错了,令自己没面子…...育儿路上无捷径,要从孩子的心出发,尊重他,接纳他的犯错,接纳他的脾气。就像《游戏力》一书中提到: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带着一只空杯子,而为人父母的责任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往里面填满“爱”和“亲密”。在家庭中,无论妈妈做的有多么尽善尽美,爸爸有爸爸的角色,这种角色是不能被替代的。爸爸不论多忙,都可以创造出“黄金时间”,来做一些妈妈不太容易做到的事情,给一个家庭增加新鲜的内容,给孩子的成长注入另一种力量,注入更多爱。由衷希望,家长能通过学习,不仅是改变自己,还能够通过自己的成长,真正地帮到孩子成长。希望中国只有一种爸爸——不断成长自己的爸爸。有爱滋养的孩子,长大后将熠熠生辉。1600068277584责编:蔡婕教育1600122900000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da9e9bbdab3c8d5e78958ae33a66073d.pn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疫情期间,孩子们持续在家网课近2个月。孩子和家长直呼太难了,甚至有的家长和孩子双双到了网课疲惫期。前阵子,微博上一位妈妈因为10岁左右的女儿上网课时不认真听课,不按时做作业,一气之下带女儿跳海的新闻,让人看了一阵揪心。这样类似的情况,屡屡可见。还有一个妈妈因孩子上网课后不写作业,气得骑坐在窗台上,一条腿伸出窗外,目视远方,沉默不语,想跳楼,而且这件事还上了热搜。在督促孩子上网课、写作业的日子里,很多家庭并没有母慈子孝,而是轮番上演着鸡飞狗跳的亲子大戏。面对孩子,很多家长精疲力尽,甚至束手无策,只能以死相逼......今天《教育》邀请到了已影响超过3000万家长,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帮助很多妈妈缓解了育儿焦虑的大咖。他曾是央视主持人,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读书会,2018年正式更名为“樊登读书”,至今已影响超过3000万用户。著有《读懂孩子的心》、《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读懂一本书》等畅销作品,同时作为一个父亲,他也在不断分享自己独到教育心得与体会,他就是——樊登。我们先一起听听他是怎么看亲子教育的。面对育儿路上的焦虑,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家长?有没有一种爱,可以不给孩子那么大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我们今天就把家长们的育儿困惑都提给了他。紧“盯”和逼迫下,孩子和父母受伤很深从3月以来,很多家长就陷入了孩子上网课的发愁焦虑中,有的家长还使出了各种奇招。还记得那个东北老爸用噪音催儿子学习,一周后,男孩剪断了音响电源线。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吗?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的问题行为,通常是在向父母表达什么,是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某些感受。”孩子的反抗是想告诉老爸,“别这样紧盯我”。家长用孩子讨厌的行为逼他学习,换来的不是孩子学习的愿景,而是孩子蓄谋已久的抵抗。樊登老师对此跟我们分享了他的态度:我非常理解那些在痛苦中挣扎的家长,有的家长,在孩子刚上一年级就开始紧张,从一年级开始盯作业。因为只要不盯,孩子就开始放松。在家长的“盯”和逼迫中,孩子得到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我是一个需要被盯的人,没有人盯我,我写不了作业”。那从此孩子就离自律,自主学习越来越远了,所以我的做法是不盯着孩子写作业。在我的家庭中,大人有大人的工作,孩子有孩子的“工作”,每个家庭成员完成某些工作任务的时候,都需要有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比如,写作业就是孩子的工作内容之一。他必须要独立完成这个内容,将来才能独立的做好时间管理、也能够处理“工作”中的困难、并通过独立的完成作业来观察和把握自己的作业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恰到好处的自我调整。从嘟嘟刚开始写作业起,我们就没有盯过他。我和孩子的妈妈都明白,孩子写作业如果非需要盯着才能完成,那么,我们需要盯的可不是某一年某一个月,那可能是漫长的从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家长要以“伙伴”的身份,去帮助孩子,去帮他们做学习计划,在孩子求助父母解答难题时,我们给出及时的帮助,真的不用在一旁24小时紧盯。而盯着写作业,对于孩子来说,那可不叫陪伴,那叫“监视”。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用他讨厌的方式逼迫他。激发孩子的主动性,才是教养之道。找到并建立一个孩子内在动力的三根支柱樊登也曾听过很多家长吐槽:孩子一写作业家里就鸡飞狗跳,一写作业就生气,而且是一股莫名的怒火就从后脑勺冒上来,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家长的怒火。“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莫名其妙这件事。所有莫名其妙的行为,背后一定是潜意识在起作用。”我们想想看,一个孩子不会做一道数学题,孩子说2加2等于5,这值得生气吗?这是只有小孩才会犯的错,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很萌的事。而大人的问题是,如果别人家的孩子做错了这题,我们就觉得好萌啊,好可爱,但自己家孩子做错了这题,那就太生气了!怎么能这个题还错……家长心里是有双标的,我问过家长,你生气,你发脾气,你骂他,对他学这道应用题有帮助吗?家长其实很清楚,没帮助。大喊大叫对于孩子写作业没有任何帮助,但是,很多父母就是忍不住大喊大叫。樊登认为原因有一个:因为家长在小时候,因为写作业这件事情,自己曾经受过打击和委屈,这种莫名其妙的愤怒叫作投射。大人把自己当年所受的痛苦和压力,埋在心里多年。此刻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投射在了自己孩子身上,觉得自己曾经为这件事所遭受过这样的屈辱,今天我可不能再承受了,所以就忍不住吼孩子。很多妈妈在骂孩子的时候,最常说的话就是“妈妈有没有跟你说过,妈妈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相信爸爸妈妈们对这句话很熟悉吧,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这事不怪我,这事怪你”。这是我们大人在跟孩子分清责任。和一个七八岁的自己亲生的小孩分责任有什么好处?只是证明你在发飙的那一刻,你也回归到了一个七八岁小孩的状态,这就是投射的作用。因为曾经的亲子关系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价值观、体内的激素水平,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樊登在《陪孩子终身成长》这本新书里,建议家长们要在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中,建立起亲子教育的三根支柱:第一,无条件的爱不能威胁孩子,不能和孩子交换,要培养孩子的归属感。当然无条件的爱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是不负责任的家长。而是不论我们做什么都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背后的动机是爱,并且以爱的方式来爱,很多家长心里是爱,嘴上说的话全是负面和消极的,这就远离了无条件的爱的原则。第二,价值感肯定、欣赏和鼓励孩子,赋予孩子自信心,并产生价值感。第三,培养终身成长的心态成长心态是所有美德背后的美,如果父母不想成为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破解之道就是成为终身学习者。找到它,让孩子成为了一个为自己负责的人。他会自己迭代,他会自己往前跑。家长想管理孩子玩手机,做到这一点比骂管用不得不说,手机问题确实困扰着很多家长。近日,家住宿迁的盛先生,去银行办理业务,发现原本存有40万的银行卡只剩两毛钱。这40万,是家里面卖房之后唯一的存款。花掉这40万卖房款的,不是别人,正是每日待在他们身边的孙子小北。近年来,像小北这样,玩手机花光家里存款的这种案例屡见不鲜:安徽12岁女孩,用妈妈的手机半个月内给主播打赏、游戏充值12万元。河北12岁男孩,借着上网课的名义,偷偷给主播打赏了近5万元。河南10岁男孩,用父亲的丧葬费给主播打赏了5万元.......孩子玩手机玩过火这样的事,也许你会说你很幸运,这事你没遇到,但这些事件就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也许下一刻就发生在你家。孩子玩手机,家长们没少操心,说教、放狠招都用了…...如果有一件事,你自己都做不到,千万别使尽办法让孩子做到,否则就是亲手毁了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的父母一在家,自己就拿着手机在玩,孩子看到家长看的津津有味,自然也对手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有个小学生曾在作文里这样控诉爸爸:你已经快不是我爸了,你快是手机的爸爸了!对此樊登跟我们分享了他自己和儿子嘟嘟是怎么管理手机的:我对儿子玩手机的问题,处理的方法是大人先进行自我管理。首先,在我的家庭中,有一种浓厚的阅读的兴趣,当阅读的兴趣有了之后,孩子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手机游戏轻易拿不走的快乐,因为阅读给孩子带来的价值感和满足感是很棒的。然后,我会引导嘟嘟自己做一个看手机的时间管理。我们两个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商量一个每周或者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嘟嘟说了一个时间,我觉得可以,没问题,然后就让他进行一个自我的管理。最后,我会将玩手机的危害和嘟嘟进行一个平等的讨论。我问嘟嘟是否知道我不希望他总玩手机的原因是什么,嘟嘟当时想了一下,回答我“怕总玩手机,对视力不好”,我接着为他补充,告诉他——爸爸担心你玩手机更大的危害是形成习惯也就是上瘾。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控力,这样的人再去做什么事都有很大的困难。让孩子意识到玩手机的真正危害,并让他始终得到尊重非常关键。在孩子得到尊重的前提下,家长引导和信任孩子进行自控,这样三管齐下,对孩子玩手机的情况会形成好的作用。《少有人走的路》中写到:“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有做决定的权利。”我们要关心尊重孩子,让他收到你重视的态度,并做到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是一切向好的前提。孩子做错事,讲道理没用,怎么说孩子听还记得这个小男孩吗?2019年12月凌晨三点半,只有几度气温的上海火车站广场,一个10岁男孩孤零零地拿着饭碗跪在地上乞讨,穿着一件薄薄的夹克。因为小男孩总不写作业,爸爸多次接到老师投诉后,感觉怎么说孩子都不听,气急攻心,半夜拿给男孩一个碗,带他到火车站,罚他独自要饭,天亮后再接他。很多家长经常以“爱”之名,“为你好”管教孩子,甚至对孩子肆无忌惮地喷射垃圾情绪,而这种“爱”,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是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面对孩子犯错时,樊登是这样建议家长的:我们要知道,无论我们掌握了多少教育理念和方法,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当然有犯错和试错的时候,但不论孩子犯了什么错误,重要的是,我们在制止和引导的过程中,绝不能以破坏亲子关系为代价。我们要更多地是在孩子做正确的事的时候鼓励孩子,这样能够强化他的正面行为,而不是做错事的时候一味批评。要宽容对待孩子犯下的错误。况且有的错误,也许根本不是错误,比如有的内向孩子和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场合,表现得不够热情,比如有的孩子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突然大哭,有的家长就会很火大,觉得孩子犯错了,令自己没面子…...育儿路上无捷径,要从孩子的心出发,尊重他,接纳他的犯错,接纳他的脾气。就像《游戏力》一书中提到: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带着一只空杯子,而为人父母的责任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往里面填满“爱”和“亲密”。在家庭中,无论妈妈做的有多么尽善尽美,爸爸有爸爸的角色,这种角色是不能被替代的。爸爸不论多忙,都可以创造出“黄金时间”,来做一些妈妈不太容易做到的事情,给一个家庭增加新鲜的内容,给孩子的成长注入另一种力量,注入更多爱。由衷希望,家长能通过学习,不仅是改变自己,还能够通过自己的成长,真正地帮到孩子成长。希望中国只有一种爸爸——不断成长自己的爸爸。有爱滋养的孩子,长大后将熠熠生辉。